疫情新常态 家长须注意儿童心理健康
发布日期:2021-03-04
在过去一年新冠肺炎疫情下,学生实体上课的日子寥寥可数。学校停课、社交聚会受限制、各行各业受重大打击,每个家庭都在疫情下努力适应新常态。孩子们不能上学,留在家中网上学习,希望学业赶得上进度的同时,身心仍能保持平衡发展,谈何容易。除了教导孩子预防措施和与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外,更要注意孩子的心理健康。一项中国研究报告显示,小学生在国内封城后,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恶化,有22.6%受访儿童出现抑郁症状,18.9%更有焦虑症;去年调查香港应届中学文凭(DSE)考生,发现受访学生中有52%压力指数为7或以上(指数范围为1至10),比2019年增加了4%。这些数据都显示了孩子们受到极大压力。孩子面对压力时会向家长求助,如家长处理得好,可以减少其焦虑,反之可能引致不良后果,如严重焦虑、抑郁,甚至自杀等心理问题。若孩子持续两星期出现下列症状,家长必须联络专业人士寻求协助:
疫情期间,家长和孩子皆受到莫大的压力,大家都辛苦了,而防疫措施、戴口罩、勤洗手已成为生活上的新常态。不过有危亦有机,换个角度来看,这何尝不是一个增进亲子关系和凝聚家庭力量的好机会呢?愿孩子和家长们在疫情下皆能得到正面发展。大家都渴望疫情能早日平息,疫苗是一道曙光,可是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还有一段距离,因此大家须时刻保持警剔。愿大家能正面面对,尽快回复正常生活。
资料来源:儿科专科医生 杨允贤医生
- 学前儿童:吸吮手指、尿床、情绪不安、睡眠质素差、食欲不振、怕黑、行为表现退缩和逃避。
- 小学生:烦躁、出现攻击性行为、情绪波动、发噩梦、逃避上学、难以集中精神、不想参与活动或接触朋友。
- 青少年:睡眠或饮食障碍、情绪激动、容易与人发生冲突、身体不适、不良行为和难以集中注意力。
- 监察孩子观看电视和网上社交平台的使用量。
- 家长应了解孩子观看电视、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情况,不断接收太多有关最新疫情的资讯可能令孩子,尤其是幼儿感到焦虑或不安。
- 较年长的孩子有可能从更多途径获得大量不正确的资讯,因此家长应与孩子分享正确的资讯,按他们可理解程度,解释互联网上疫情的讯息可能是误导。
- 安排孩子参与不同游戏或其他活动,共同参与更可增进亲子关系。
- 与小孩坦诚交谈,根据年龄及认知程度提供正确及合适的资讯
- 初小学生:提供简短的疫情资讯,并告诉孩子,大人也很努力保护他们的安全,万一生病了会照顾他们。
- 小学高年级至初中儿童:这个阶段的孩子往往会更主动提问有关疫情的问题,家长应耐心与他们讨论各项政府因应疫情所作出的措施。
- 高中生:可以更深入地讨论问题,诚实和准确地讨论有关疫情当前的情况和资讯,并让他们参与家庭的决策,家长也可分享自己面对的压力,彼此鼓励。
- 家长应做一位聆听者,保持冷静,倾听和安慰,并鼓励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。
- 由于孩子非常留意家长的行为、处事方式和反应并加以模仿,因此家长应以身作则,成为他们的榜样。
- 按孩子需要及理解能力,解释防疫措施及其重要性,如甚么是社交距离、正确洗手和戴口罩的方法等,并解释社交距离只是暂时性,直至疫情受到控制。
- 适当时机教导和一起练习深呼吸,以能放松神经和舒缓压力。
- 保持正面思维。感恩能够与家人共享更多时间,可以进行有趣的亲子活动,例如与大自然接触、做运动,并允许较年长的孩子与朋友网上联系。
- 示范及教导关怀身边的人,例如关心长辈、邻居、独居者或医护人员等,透过社交媒体发送正能量。
疫情期间,家长和孩子皆受到莫大的压力,大家都辛苦了,而防疫措施、戴口罩、勤洗手已成为生活上的新常态。不过有危亦有机,换个角度来看,这何尝不是一个增进亲子关系和凝聚家庭力量的好机会呢?愿孩子和家长们在疫情下皆能得到正面发展。大家都渴望疫情能早日平息,疫苗是一道曙光,可是要达到一定程度的群体免疫还有一段距离,因此大家须时刻保持警剔。愿大家能正面面对,尽快回复正常生活。
资料来源:儿科专科医生 杨允贤医生